书记、校长信箱 信息门户 图书馆 科技查新 邮箱系统 VI系统 网上党校 教育在线 信息公开 English

科学研究

陆林教授团队在Lancet Psychiatry发表评论文章,推动我国儿童 青少年精神卫生政策优化

发布日期:2025-08-13

全球约七分之一的儿童青少年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在中国,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与城镇化进程、持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不断加剧的学业压力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等因素,正加剧这一负担。然而,有限的早期识别机制、基层服务不足以及普遍存在的病耻感,严重阻碍了儿童青少年及时、公平地获得所需的精神卫生支持。

2025年8月4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陆林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The Lancet Psychiatry发表题为“Child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policy advancement in China”的评论文章,深入剖析了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关键举措、潜在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文章指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凸显,相关政策虽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与不足。文章呼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监管机制、优化转诊体系,并推动多部门协作,以构建可持续、高质量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严峻挑战:资源匮乏与系统短板

2020年数据显示,中国每10万人中仅有2.9名精神科执业医师,远低于高收入国家12-13名的水平。这种短缺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领域尤为突出,稀缺的儿童精神科医生难以覆盖广泛需求。与此同时,基层医疗保健体系的结构化建设尚不完善,基层医生普遍缺乏诊断或治疗精神障碍的资质和能力,使得初级筛查、识别和基础干预环节薄弱,进一步制约了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

政策支持:创新举措与系统布局

国家2025年发布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增加儿科服务供给、推进儿科医联体建设、构建儿童重大疾病诊疗协作网络等。如为突破人力短缺瓶颈,允许符合条件临床医师增注精神科执业范围,并对非专科医生进行心理评估与管理培训,提升基层早期识别与干预能力。与此同时,整合“身心同治”服务模式,要求在综合科室开展心理筛查,实现躯体与心理症状共管,以利基层更早识别共病。此外,着力推进分级诊疗与基层建设,要求基层设立心理/睡眠门诊并构建转诊机制,并强调建设儿童友好型诊疗环境。到2027年需达成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在市、县级层面得到规范管理的目标。

关键洞见:潜在挑战与优化方向

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方案的推出无疑是一项重大进步,为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要真正释放其潜力,关键在于有效落实。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资源投入是否充足、专业人才培养是否到位以及监管机制是否健全。如果这些关键环节存在短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显著提升将难以实现。基此而论,要达成行动方案所期望的系统性变革,还需要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并特别要在能力建设、质量保障和跨部门协同问责方面持续发力,才能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真正落地见效。

该评论不仅向国际社会清晰展现了中国在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挑战方面的最新政策进展,还针对政策落实过程中亟需关注的关键环节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对推动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向更加公平、高效、优质的发展方向迈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供稿: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 科研部   通讯员:王哲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鲁ICP备19027497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

总值班室电话:0531-5955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