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降解镁及其合金材料在血管支架中的体外评价与开发路径示意图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21级口腔医学技术本科1班徐佳琪、2021级口腔医学本科2班邹家未等6名本科生,在镁基可降解材料用于血管支架的研究方面取得最新进展,以“镁基可降解心血管支架的体外评价方法与开发策略:十年综述(In vitro assay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magnesium-based biodegradable cardiovascular stent: A decade of review)”为题,于2025年7月23日在线发表于《材料科学进展》(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杂志,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matsci.2025.101541。
心血管疾病(CVD)仍是全球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迫切需要创新性的治疗解决方案。可降解镁基心血管支架(BMgS)作为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突破性替代方案应运而生。它们通过提供暂时性的血管支撑,并在体内逐步降解,有效减少了永久性植入物所带来的并发症。然而,诸如降解速率难以控制、机械强度不足以及生物相容性有限等问题,仍然制约其临床转化。
本研究聚焦于镁基可降解血管支架这一前沿热点,系统梳理了三大类体外评价方法:腐蚀性能测试、力学性能测试和生物相容性测试,重点强调了新型腐蚀反应器(微流控系统等)、虚拟测试的构建(有限元分析等)、先进生物检测方法在提升评估效率方面的价值。同时,总结了三大开发策略中的典型与创新:合金体系优化(Mg-Zn、Mg-RE等)、先进制造技术与结构优化、功能性表面改性(高分子、有机无机复合涂层等)。虽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未来仍需解决测试方法标准化、支架降解速率可控性与力学支撑保持时间之间的协调以及长期生物安全性等难题。
本研究不仅全面梳理了BMgS体外评价与开发的最新成果,推动了该领域评价标准化与科学化的发展。还通过批判性分析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为研究者和产业界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也为下一代高性能可降解血管支架的研发奠定理论与方法学基础,助力推动BMgS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结局。
本研究获得泰安市科技创新发展项目、省级SRTP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校级SRTP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韩国)高丽大学医疗院研究课题资助。
供稿:科研部 口腔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