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教学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32名教师于2025年7月下旬赴新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修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文化浸润等形式,引导教师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为思政课教学注入鲜活素材。

研修首日,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丽娟教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汇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专题报告中,通过“新疆棉花产业崛起”“霍尔果斯口岸‘一带一路’实践”等鲜活案例,解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如何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文化纽带,更是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根基。
研修期间,教师们深入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在历史遗址与现实场景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在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新疆历史文物展”成为“行走的课堂”。教师们驻足于唐代“胡人俑”“裴岑纪功碑”等文物前,深刻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在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将军府的现场教学令教师动容。通过历史档案与场景复原,教师们重温了林则徐“以边疆为家”的戍边情怀,以及清代伊犁将军维护国家统一的壮举。在霍尔果斯口岸,教师们站在中哈边境国门前,感受到霍尔果斯口岸不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为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搭建了坚实平台。
此次实践研修是学院推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新疆的“大思政课”资源带回课堂,推动思政课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让思政课堂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