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教学能力,2025年7月下旬,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两支实践研修队伍,分别奔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同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研修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文化浸润、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时代内涵与生动实践,为思政课教学注入鲜活的地方素材和时代力量。

新疆队:在祖国西北边疆感悟团结伟力
研修首日,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丽娟教授为新疆队教师作了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汇聚起中华民族奋斗的团结伟力》的专题报告。报告运用“新疆棉花产业崛起”“霍尔果斯口岸‘一带一路’实践”等鲜活案例,深刻解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如何有力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师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维系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纽带,更是国家统一、边疆稳固、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
研修期间,新疆队教师深入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在历史场景的交融中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印记。
在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新疆历史文物展”成为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教师们驻足于唐代“胡人俑”“裴岑纪功碑”等珍贵文物前,通过实物实证深刻理解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这一历史定论。在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与伊犁将军府的现场教学令教师们深受感动。借助历史档案与场景复原,大家重温了林则徐“以边疆为家”的深沉戍边情怀,以及清代伊犁将军们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所作出的历史壮举。在霍尔果斯口岸,教师们站在中哈边境国门前,亲身感受到这里不仅是繁忙的商品贸易通道,更是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为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合作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广西队:于八桂大地体认多元一体格局
广西队同期在八桂大地展开深度研修。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黄健为教师们带来了题为《祖国南疆明珠 绚丽壮美广西——行走在八桂大地上新闻叙述的思政课堂》的专题讲座。讲座结合广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省区的独特区情,深入剖析了八桂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边疆地区繁荣稳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化了教师们对“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的理解。
广西队教师深入南宁、百色、崇左、防城港东兴等地,实地感受多民族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蓬勃景象。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展厅里,教师们驻足于一件件珍贵的民族文物前,细细品味壮、瑶、苗、侗等各民族独特的风俗画卷。他们通过精美的服饰、精巧的器具、生动的照片和详实的史料,清晰见证了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八桂大地各民族同胞共同生活、相互交融、携手奋进的悠久历史与崭新篇章。在革命老区百色,教师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百色起义纪念园。通过一件件革命文物和详细资料,大家深切缅怀革命先辈们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深刻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是夺取革命胜利、实现国家富强的力量源泉。在祖国南大门的防城港东兴市,教师们考察了中越边境的东兴口岸、大清国一号界碑、京族博物馆和边民互市贸易区。这里繁荣的跨境贸易、密切的人文往来,特别是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守边固边、促进睦邻友好的鲜活实践,让大家深刻体会到边境地区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深化对外开放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
此次分赴新疆、广西两地的实践研修活动,是学院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通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教师们不仅从历史纵深和现实维度深化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的理解,更采集了大量鲜活的地方案例和感人故事。
参训教师一致表示,将把在新疆天山南北、广西八桂大地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有机融入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之中。努力推动思政课教学实现“三个转变”: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使思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讯员:乔杰 米婷婷